学生工作处
 首页  公告公示  部门简介  工作动态  学生思政  规章制度  信息报送 
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思政>>正文
校友郑月娥:甘当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铺路石”
2022-02-23 09:03 学生工作处 供稿 

郑月娥,女,1979年生,中共党员,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人,现任福安市下白石镇副镇长,兼任下岐村党支部书记。2007年以来,先后在福建开放大学福安学院学习农村经济管理(专科)、行政管理(本科),被评为国家开放大学和福建开放大学优秀毕业生、“杰出校友”。

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福建省优秀党务工作者、福建省优秀理论宣讲报告获得者、宁德市“三八红旗手”、福安市先进典型好干部等荣誉,2021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福建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2021年2月11日,郑月娥(右一)在央视春晚特别节目《向祖国报告》

郑月娥在福安市下岐村扎根25年,带领连家船民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的让连家船民“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嘱托,成就了“闽东船民上岸第一村”的历史佳话。

深谙船民之苦 返村助力圆梦

在历史的长河中,闽东沿海世代繁衍生息着一个特殊群体,家连着船、船就是家,被称作“连家船民”“疍民”,他们以讨小海为生,“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正是连家船民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

1979年,郑月娥出生在连家船民世家,父母出海捕鱼时,都要拿根绳子一头系在她的腰上,另一头绑在船上,以防她被掀落海里。到了上学的年龄,郑月娥有幸成为家族第一个“读书人”,她暗暗下定决心,好好读书、改变命运。

“闽东船民上岸第一村”下岐村村容

1996年,初中毕业的郑月娥,在福州市区有了一份收入不错且稳定的职业。然而,一次回家探亲时,村里老支书的一番话,让她的人生旅程戏剧性地发生了大转折。“你读过书,见过世面,而我们都没有文化,想改变真的是太难了。月娥,你能回来帮忙吗?”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郑月娥毅然辞职回村创业并协助村两委的工作,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当时,闽东的连家船民大概有2.5万人,仅仅下岐村就有510多户2300多人,几乎都是全家老小或者漂泊在海上,或者拥挤在低矮透风的岸边吊脚楼。

在挨家挨户摸底了解各家各户住所、人口等基本情况的过程中,郑月娥再一次感受到了连家船民上岸定居的强烈愿望。然而,由于缺土地、缺资金,甚至朝不保夕的这一群体要圆“岸上梦”,谈何容易。

正当郑月娥感到困惑和无力之时,党和政府开始实施“造福工程”,对连家船民进行分期分批岸上安置。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从1997年到1999年的三年时间,郑月娥把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下岐村的两个渔民新村、六个渔民安置点的建设之中,想方设法推进工程施工进度、帮助渔民获得贷款以减轻建房压力。

让她终身难忘的是,1998年12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来到下岐村,猫腰钻进船民在江边临时搭建的吊脚楼,发现里面没电没水且阴冷潮湿,全部的家当就是一口铁锅和一床破棉絮,动情地说:“决不能让船民再漂泊下去!决不能把贫困带进21世纪!”

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全村父老乡亲陆续实现上岸定居。望着一户新家的门口张贴“忆往昔居住小木舟,满江漂泊;想今朝岸上建新房,倍感党恩”的对联,郑月娥的内心百感交集。

牢记殷殷嘱托 建设岸上家园

2000年11月初,又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时任福建省政府省长习近平再次来到下岐村,深入船民家中详细了解上岸后的生活情况,并深情嘱咐:“我们不仅使他们搬上来、住下来,还要让他们富起来,真正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

殷殷嘱托,郑月娥牢记于心。2012年,接过村党支部书记接力棒的她,借助政府出台一揽子帮扶连家船民发展生产的政策优势,召集部分具有经营能力的村民带头发展生产,同时邀请农技专家上门送课、送技术,拓宽乡亲们上岸之后的收入渠道。

郑月娥(左一)在协调推进渔民定居点建设

为了引导全体村民从思想上摆脱贫困的束缚,郑月娥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总结并实施“水上党校”“党员驿站”“村官讲坛”“渔民夜校”“亲子乐园”的“五位一体”党建模式,以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四合一”治理模式。同时推行“党员代办制”,为村民提供办证代缴、入学就医、纠纷调解等服务。

正当满怀信心带领乡亲们开启岸上新生活之时,又一个亟待解决而又棘手的问题摆在了郑月娥的面前: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岸之后的连家船民子女渐渐长大、家庭人口增多,原有的40多平方米住房面积早已无法满足居住需求,全村有120户642人需要改善住房条件。

群众的呼声与向往,就是努力的方向。郑月娥带领村两委班子,在村集体土地上规划约12亩的用地,筹资3000多万元建设下岐村船民安居工程。

2013年3月工程启动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让郑月娥绞尽了脑汁:没有启动资金,就跑银行,甚至自己担保,为建房户争取贷款;为降低造价,她想方设法熟悉基建流程、与施工方谈价格谈方案、四处比对建筑材料价格;为争取政策支持,她四处奔波,终于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获得配套补助资金670多万元;施工便道需要经过一座老旧平房的门口,房主是一位当地的嗜酒汉子,经常借口阻扰,她只身一人带着酒,上门与其畅饮聊天建立“姐弟关系”,为工程扫清障碍……

新建的船民安居工程工地与村子隔江相望,郑月娥自己开车经高速公路跨江大桥往返,从未报销过汽油费和高速通行费,自己的母亲身患乳腺癌也无暇陪伴照顾。经过三年的努力,可容纳120户、每户100平方米的四幢小高层套房新楼拔地而起,彻底解决了村民们的岸上居住问题。

心系民生福祉 奋进振兴之路

只有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的目标愿景。

为此,郑月娥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巩固拓展450亩村集体养殖塘,每年实现村财收入60多万元。同时,引导支持村民发展滩涂、池塘和海上养殖海蛏、鲈鱼、真鲷、黄瓜鱼等1000多亩,帮助60多户村民发展商贸、餐饮和海鲜销售、远洋捕捞以及承接建筑工程等,涌现出建筑技师江成财、养殖能手江成寿、创业能人江新清等一批带头致富能人,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25100元。

郑月娥(中)组织党员干部学习

终于上岸了,住房改善了,村民们的收入也有了相对稳定的来源,但郑月娥并没有舒一口气。部分村民毕竟不识字,再加上身体状况差、谋生技能弱,他们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郑月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行党员“多对一”挂钩帮扶机制,自己也亲力亲为:村民王玉寿因小女儿治病欠下巨额债务,她主动帮助申请小额贴息贷款,修缮了一家子赖以谋生的破损渔船,并介绍他到渔排上务工,安排其妻子在村里做保洁员,为其考取大学的大女儿申请各类助学金2.4万元;村民欧惠顺不幸遭遇车祸离世,其妻子又长期患病,她千方百计让他的一对儿女通过务工增加收入,让这个家庭重新燃起希望……截至2017年底,全村被列为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户的9户36人全部脱贫。

如今的下岐村,村道铺上了柏油路面,一排排粉红色屋顶、金黄色外墙的楼房,在下白石镇区显得格外靓丽醒目。漫步村中,村委楼、村史馆、渔民广场、渔民客厅、渔船避风设施、军民融合公园及步行栈道等,展现着“闽东船民上岸第一村”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魅力风采,吸引了老挝、柬埔寨、蒙古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驻华大使(公使、公参、使节)、主流媒体记者慕名前来参观考察、调研采访,从中探寻中国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感受习近平总书记亲民、爱民、为民情怀。

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在考察时称赞:“今天来到下岐村,看到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理念指引下,村子有了新变化,人们过上了美好新生活。中国同志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十分宝贵,我们要把中国同志的好做法带回老挝去。”

报读开放大学 注入前进能量

上大学、学知识,既是郑月娥的梦想,也是她带领村民致富发展的迫切需要。福建开放大学的开放教育为已经错过高考机会的郑月娥创造了学习的机会。

2007年,怀着求知之心、进取之志,郑月娥迈入福建开放大学福安学院的校门,报读了开放教育农村经济管理专科。她边工作边学习,学用结合,顺利完成学业。

郑月娥在福建开放大学2021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发言

专科毕业不久,郑月娥又报读了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各科成绩优秀,被评为2020年度国家开放大学和福建开放大学优秀毕业生。鉴于她出色的事迹,2021年和2022年,郑月娥又先后被评为福建开放大学和国家开放大学“杰出校友”。

2021年12月,郑月娥作为毕业生代表在福建开放大学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发言。拿起话筒、向师生鞠躬敬礼的那一刻,郑月娥流下了热泪。她说:“我要感谢开放大学。开放大学是一所办在家门口的大学,为有上进心的年轻人提供了求学机会,让我圆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梦想。”“我不仅直接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我的信心,塑造了我坚持不懈的品格,培养了我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了我的学习能力,让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充满了正能量。”

知识的补充让郑月娥在带领下岐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不断补充能量,冲劲十足。2018年,郑月娥参加了公务员考试,并以总成绩第三名被录取,成为一名公务员。2021年,郑月娥当选为下白石镇副镇长,但下岐村党支部书记一职,她一直兼任。

特别让郑月娥感到欣慰的是,1997年之前的下岐村,95%的村民是文盲,没有一名大学生,现在已累计培养出了260名大学生。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面向未来,信心满满。时下,郑月娥正在带领村两委班子谋划下一步的“海鲜一条街”“观光鱼塘”等渔旅结合项目,朝着具有闽东滨海渔村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昂首前行!

(推荐单位:福建开放大学福安学院)

关闭窗口

福建开放大学学生工作处     版权所有